农历七月初七,中国 “顶流 CP” 牛郎织女又将赴鹊桥之约。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七夕的浪漫仪式感在崇阳不断续写新故事。
古代过七夕堪称 “全民仪式感大赛”:
晨曦初露时,深闺少女便取出雕花檀木盒中的七孔针,指尖翻飞穿梭五彩丝线,在窗棂投下的斑驳光影中比试穿针速度,谁能最快引丝线穿过细密针孔,便能收获 “得巧” 的美誉。
庭院廊下,文人雅士们支起木架,将珍藏的典籍卷轴与绫罗华服尽数铺展,让日光涤去书卷尘气,也借此彰显学识品位。
厨房内,主妇们揉捻糯米粉与豆沙馅料,将精巧的 “福禄寿喜” 模具压出栩栩如生的巧果形状,待油温微沸时下锅,炸出满屋甜香。
如今,这些古老传统在鄂南小城崇阳焕发新生:暮色四合时,姑娘们身着蓝印花布裙,将八仙桌搬到庭院中央,摆放石榴、葡萄等应季鲜果,瓷碟中盛着精心制作的巧果,竹篮里整齐码放着彩线银针。
等到了晚些时候,她们双手合十,面向缀满繁星的夜空,柔声细语地唱着流传千年的《送巧歌》:“送给七姐织绢锦,愿我绣得并蒂莲”。婉转歌声中,是对心灵手巧的殷切祈愿,更是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。
除此以外,崇阳在七夕节时,着手于将传统习俗通过新形式传播,让传统文化扎根生活,更添活力。
在“幸福会相约 七夕聚良缘”婚恋文化节上,一场特殊的集体传统婚礼点燃了七夕节的爱情火焰。
伉俪们着华服行三拜之礼,互剪发丝存入锦囊寓意 “你中有我”,共饮合卺酒象征同甘共苦,签订婚书代表终身相守,完美复刻古代 “亲结其缡” 的仪式感。
同时,还有金婚夫妇代表在现场传授 “婚姻保鲜术”,帮助现场的新人们树立文明健康的婚恋观,邂逅浪漫、收获爱情的同时,也为日后过好柴米油盐的幸福小日子筑牢根基。
从汉代 “曝经书” 到当代婚恋文化节,从南北朝《送巧歌》到如今的篝火欢歌,崇阳人用创新守护浪漫基因。
这个七夕,不妨来崇阳尝尝酥脆巧果,或在星空下听《送巧歌》。
抬头找找 “夏季大三角”,那不仅是牛郎织女的相会坐标,更是文化传承的温暖星光。
文/图:胡仕涵
一审:胡仕涵
二审:黄益民 熊晓辉
三审:全宗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