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光临中国崇阳网!今天是:
首页 新闻 热点推荐 详细信息

习俗 “瘦” 身,幸福 “增” 值 —— 婚丧嫁娶里的新风尚

来源:崇阳县融媒体中心    日期:2025/7/10 17:40:43     字体:    分享到:

“刚随完份子钱,钱包还在哀嚎 —— 上月三场婚礼,这月两场丧事,工资刚到账就成‘过路财神’。” 小区超市李姐的吐槽,说出了不少人的无奈。婚丧嫁娶本是传递情意的场合,却常因 “面子” 成了甜蜜负担。如今,一场给习俗 “减肥” 的新风尚正悄然兴起,普通人也能轻松参与!

婚礼:让爱情少点 “铜臭味”

小张的婚礼最近成了朋友圈爆款:没有 18 辆豪车排成长龙,新郎骑着共享单车接亲,后座载着捧向日葵的新娘;没有 28 万彩礼的 “压力山大”,而是双方共同存了笔 “婚姻成长基金”;婚宴摆在社区食堂,菜谱是妈妈的拿手菜,宾客随礼改成了手写祝福卡。

“省下的钱够我们去云南度蜜月,还能给新家添套书柜。” 小张晒出的账单让人眼前一亮:传统婚礼预算 15 万,新办婚礼花了 3 万,差额够小两口一年的房贷。原来爱情不需要用钱 “贴标签”,骑自行车的浪漫,有时比劳斯莱斯更动人。

敬老:让陪伴胜过身后名

社区张奶奶八十大寿过得格外温馨。孙子一早推着轮椅带她去公园赏牡丹,圆了老人念叨半年的心愿;中午全家同吃寿面,儿子朗读记录她劳模岁月的回忆录;下午社区文艺队登门表演,张奶奶跟着哼唱老歌,腕间戴着孙女攒钱买的银镯,笑着感慨:"比起摆寿宴收份子,更稀罕孩子们陪着说话。"

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居李大爷的遭遇。去世后,子女为撑场面大办三天流水席,耗费八万,雇鼓乐队吹奏。可生前他常独坐门口发呆,子女半年才探望一次。正如社区主任所言:"活着时床头缺杯热水,死后摆再多好酒有啥用?"

如今,越来越多家庭开始践行新的敬老理念:每月多花两天陪老人逛菜市场,比葬礼雇人哭灵更实在;记住老人爱吃的饺子馅,胜过烧一箱纸钱。退休教师王阿姨的话道出真谛:"厚养不是给多少钱,是让老人眼里有笑,心里踏实。"

祭扫:让思念回归本真

当我们清明节去墓园转转,会发现变化真大:往年烟雾缭绕的烧纸区不见了,取而代之的是捧着鲜花的人们;墓碑前不再堆着成捆的纸钱,而是摆着手写的思念卡片。

更有意思的是年轻人发明的 “云祭扫”。在外打工的小林今年没回家,却在家族群里发起了 “线上追思会”:他上传了爷爷种葡萄的老照片,妹妹读了小时候听爷爷讲的故事,视频那头的长辈们一边擦眼泪一边笑。“隔着屏幕也能说心里话,比烧一堆纸人纸马实在多了。” 小林的话道出了不少游子的心声。

人人都是 “新风尚代言人”

说到底,婚丧嫁娶本是传递情意的事儿,没必要被陈规陋习绑架。下次家里有喜事,不妨试试:用电子鞭炮代替烟花,用集体公益代替奢华宴席;清明祭扫时,带上一束花、几句心里话,把思念留在心里而非形式上。

新风尚也不是一句口号,而是就藏在你我过日子的精打细算里,躲在亲友相聚的欢声笑语中。下次家里有事儿,不妨试试 “习俗减法”:婚车减两辆,爱心多捐两笔;宴席减三桌,亲情增三分;花费减一半,幸福翻一倍。毕竟,日子过得好不好,不在场面够不够大,而在心里够不够暖。


文/图:胡仕涵

一审:胡仕涵

二审:黄益民 熊晓辉

三审:全宗海



在线反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