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9年冬,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,第九战区为打破日军在鄂南的防御态势,发动冬季攻势。作为此次攻势的重要组成部分,崇阳战役于12月正式打响,这场围绕鄂南防务中枢——崇阳城展开的攻防战,不仅是第九战区冬季攻势的关键一环,更因其激烈的战斗过程与后续战局影响,成为鄂南抗日战场的重要记忆。
战前部署:锁定中枢,周密筹备
崇阳地处鄂南要冲,既是日军鄂南防务的核心据点,更是第一次长沙会战后日军粮弹的主要屯储地,战略地位至关重要。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于12月5日电谕杨森集团军,令其参与冬季攻势,而杨森部早有攻克崇阳之志,且对崇阳城内外的敌军防务、地形地貌已侦察详尽,随即提出明确战术构想:
兵力配置:以杨汉域军为挺进兵团,承担主攻任务;另协调右翼李玉堂军,计划在攻克崇阳后,两军协同旋击白霓桥,围歼残敌。
战前隐蔽:杨汉域遵照部署,将全军主力秘密推进至崇阳城郊,避开日军侦察,为突袭创造条件。
攻城激战:突袭得手,僵持拉锯
12月12日午夜1点,攻击信号准时发出,崇阳战役正式拉开序幕:
深夜突袭,初战告捷:向文彬团作为先锋,率先突破城门冲入城内;至凌晨3点,陈亲民团按计划强攻崇阳西门。日军因骤遭两面夹击,阵脚大乱,大部分兵力放弃城内据点,退守于北门外的魁星阁,崇阳城核心区域一度被杨汉域军控制。
围攻魁星阁,遭遇顽抗:向文彬团随即转攻魁星阁。天亮后,该团调来重机枪摧毁阁顶,但阁内日军拒不投降,反而施放毒气坚守;同时,崇阳城残存日军以机枪扫射攻城部队,战局陷入僵持。
打援成功,敌陷孤立:攻城期间,负责打援的李麟昭团提前占领崇阳与白霓桥之间的横山阵地。12日上午9点,日军约两个中队的步骑炮混合部队,在十余辆装甲车掩护下从白霓桥出发增援,遭李团顽强截击后被迫撤退,崇阳守敌彻底陷入孤立。
迫降未果,火攻施压:孤立无援的魁星阁日军中,一个小队曾派人接洽投降,却因内部争议终止谈判。团长向文彬见状,下令切断魁星阁周围水源,计划以火攻彻底肃清残敌,此时攻克魁星阁似已无悬念。
战局逆转:敌袭反扑,崇阳易手
正当杨森、杨汉域调整部署——将杨干才师主力调往白霓桥,由师长夏炯亲自指挥向文彬团扫除城内残敌时,战局突发逆转:
日军顽抗,清理受阻:截至12月13日,魁星阁残敌与城内零星日军仍未被肃清,攻城部队推进缓慢。恰在此时,第九战区对大沙坪的围攻启动,夏炯师奉命调往大沙坪参战,杨汉域军兵力骤减,防御与进攻力量均显薄弱。
敌袭反击,侧后受敌:12月14日午夜,死守魁星阁的日军突然发动反击,迫使向文彬团暂停进攻;同时,日军组织便衣队绕至城郊营棚岭后侧,侧击李麟昭团第一营。一营遭两面夹击后立足不稳,向文彬无奈下令其撤出崇阳。
崇阳复失,战役受挫:日军趁一营撤退之机,全力攻占营棚岭,并为扫清射界焚烧崇阳西门外民房。至此,已被攻克的崇阳城得而复失,杨森部进攻受挫,战役焦点随之转向大沙坪。
战役余绪:大沙坪攻坚与整体伤亡
崇阳战役虽未达成最终目标,但为后续大沙坪战役奠定了基础。大沙坪作为日军鄂南前进据点,对第九战区防线威胁极大,战区集结8个师(含调往的夏炯师)发动进攻。然而,因第一次长沙会战后湘北公路、桥梁遭破坏,山炮及辎重车辆撤至衡阳,攻坚仅能依靠迫击炮——该武器对步兵阵地有效,却无法损毁日军坚固碉堡。
在此情况下,薛岳被迫采用“人浪战术”:每日出动一个师,以波浪式冲锋推进。但实战中,日军待冲锋部队进入有效射程后,立即织成炽烈火网,进攻部队难以接近碉堡,伤亡惨重。至1940年1月,各线攻击部队被迫停止进攻,大沙坪战役偃旗息鼓。
据统计,从崇阳战役到大沙坪战役,第九战区部队共毙伤日军约4000人,自身伤亡却高达1.5万人以上,惨烈的伤亡数字不仅见证了日军的顽抗,更彰显了中国军队在装备劣势下抗击侵略的悲壮与决心。
全媒体记者:甘源
一审:熊哲
二审:黄益民熊晓辉
三审:全宗海